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 - 长篇鬼故事 - 鬼故事网(guigushi.cc)

长篇鬼故事 - 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

2023-10-17 03:04:45 阅读 :

20世纪以来,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相隔千里的两人,不必再忍受空间上的限制,大家可以通过移动电话、短信的方式进行即时交流。

信息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异地相处的两人交流变得十分简单,传统写信的信息传递方式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现代的通讯技术非常发达,使得人们不用再依靠寄信的方式给远方的亲朋传递信息,大家现在去邮局大多都是寄快递。如今的物流系统十分便利,只要带上身份证,填上地址,便能搞定快递的寄送流程了。

那么,在没有手机,交通又不便利的古代,古人想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送信又该怎么办呢

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1)

一、古代邮递系统专用来传递政府文书,平民百姓送信十分困难,要么请熟识的人捎带,要么花钱请顺路的商人帮忙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便已经建立了各自的通讯网络,只是当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将诸如“遽”、“驲”这类的称呼去掉,统称为“邮”。

中国古代的邮递系统,通常情况下,都只为政府传递文书,唐朝的时候,朝廷便会定期通过驿站向不同地方的官员传递来自中央的行政命令。

换言之,古代的平民百姓如果想将信送给异地的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百姓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找人带信。

在古代社会中,出远门的人,要么是外出经商的商人,要么是进京赶考的考生,古人可以通过送钱送礼的方式让他们帮忙捎带书信。

但这种送信方式成本高不说,对方还并不保证一定会送到。东晋时期,殷洪乔受命担任豫章太守外出之际,京都的人托他带去一百多封信。谁成想,殷洪乔答应得很痛快,走到石头城的时候,他却把信全部都扔到了江中,口中还念叨着:"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不能做送信的邮差。"

《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这就是成语"误付洪乔"典故的由来,用来比喻把书信丢了,或者没有收到对方的信件。

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2)

【书信】

所以说古代托人送信,对所托之人的诚信问题要特别重视,不然遇到像殷洪乔这样的送信人,就只有自认倒霉了。

在古代,只有托付给商人送信,成功率才会高。商人虽重"利",但也重"信",出去行商的商人在得到报酬后,一般会将信准确送达,且商人往返于两地的频率较高,多次通信时寄送也很方便。这也是底层平民最常用的送信方式。

对于家里没有纸笔的人,也有"口信"传达的方式,直接通过口头带话让对方知道信息。唐代诗人岑参在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时,想托他带封信,苦于没有纸笔,就只能拖故人口头带话了。当然当时岑参的身份为高仙芝幕府书记,也属于"身居高位"的类型,而当时的使者又是十分熟悉的故人,所以十分可靠。

而对于家里产业颇多的大户人家而言,方法自然就更多了,找个自家的管家或者其他仆人跑一趟就行了。

相较于民间托人捎信的手段,古代官方的通讯网络就要完备多了。

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3)

二、驿站、烽火、飞鸽传书,组成了古代官方“通讯网络”

古代社会,即使是在和平时期,能准确收到对方送的信也是十分可贵的事情。时局混乱的时期,那就当真是"家书抵万金"了。

•驿站

古装剧中时常会看见各种六百里,八百里加急的传输捷报,文书之类文件的镜头,而古代这些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在传输紧急文件的时候,可以动用这些"加急快递"。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汉武帝特别吃喜欢荔枝,当时长安城没有种植的条件,而荔枝又特别不保鲜,所以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就经常动用这些"加急快递",《后汉书》记载"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民生之患。"直接累死了送快递的。

六百里加急,"六百里"不是传输距离,而是要求的传输速度。也就是要求信使通过日行六百里,来传输紧急文件。途中经过驿站来换马不换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传送。

但是考虑到古代交通运输问题,快马加鞭日行能否达到六百里还是个问题。

八百里加急,通常是有重大军情需要禀报的时候,才会启动。清朝同治皇帝时期,慈禧打算出手阻止杀安德海。当时尚未成年的同治皇帝为了不让慈禧得逞,便动用了“八百里加急”的圣旨处斩安德海。

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加急文件主要是官方才能使用,民间是无法接触到的。

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4)

·烽火狼烟

在古时候,当边境前方有敌军来犯时,值守的将士为了将消息尽快传出,让后方的人也能知道敌情,就点燃可燃物产生烟雾来通报敌情。这就是古装剧中经常提到的"烽火"制度,其中产生的烟就叫作"烽烟"。

由于中原人对边境游牧民族的传言大多都与狼有关,所以"烽烟"也被称作“狼烟”,也就是告诉后方的军队“狼来了”之意。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就是通过这种“狼来了”的方式来戏弄诸侯,也就是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

古代对于烽火制度的管理十分严格,烽火台必须随时有专人进行值守,并且值守人的家室要在后方,以求情报传递准确、及时。即使是下雨天导致烽烟无法看见等紧急的情况,也有专门的士兵负责跑腿探视,传递消息。

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5)

·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如今已是古装战争剧的必备戏码,剧中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主角将写好的书信放入小竹筒,再绑在鸽子的脚上,然后放飞,鸽子便能准确无误的送到收信人手中。"

这一幕颇为浮夸,相信不少观众都有过这样的疑惑:鸽子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对方的位置,并且确定收信人的身份

虽然信鸽确实虽然有着送信的能力,但是却并没有这么夸张。

首先,信鸽送信非常不好用。信鸽只能在固定的人员以及固定的地点进行传送,古人利用了信鸽"归巢"的生理习性,所以信鸽只能单方面进行送信。

影视作品中:A写信绑到鸽脚上→信鸽送到收信人B→B看完后再写一封回信绑到鸽脚上→送回到A。"

而现实中却只能是:A写信绑到鸽脚上→信鸽送到收信人B。

信鸽送完信后,是没有办法再飞回到送信处的。现实中还得要求送信人在出发点提前带上信鸽,送信的地方,也只能是出发点所在的地方。所以古代的"飞鸽传书"也只不过是"单次单程"的送信方式罢了。加上信鸽十分昂贵,并不是底层百姓所能买得起且养得活的。

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6)

《开元天宝遗事》便记载,张九龄年轻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堆鸽子,用来和亲人们飞鸽传书:“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持“通讯网络”的稳定,他们除了尝试各式各样传递信息的手段外,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来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

三、古代驿站,对于信件的送达时间和内容保密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官方文书遗漏、传达延期,负责人都会受到责罚

陆游在蜀地做官的时候,曾经给本家的陆升之写了一封家书,谁知道,等收到回信的时候,一年已经过去了……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寄一封家书出去,等收到回信,都已经是第二年的事情了,可想而知送封信得有多难。

虽然这也有距离太远的缘故,但是在古代,几个月等到一封信也是常态。百姓们对送信到达的时限很难做出要求,对他们而言,只要对方还能收到信,便算是幸运的事情了。遇上殷洪乔那样的人,那才叫不幸。

不过,如官方文书和军事情报这些攸关国家命运的重要文件,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就很高了,古代政府在这方面就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像出现遗漏,失误等情况,相关人等都会遭到严惩。

《唐律疏议职制律》: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布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7)

古代对于官方文书的保密性要求也极为严格,如果沿途驿站的工作人员私拆文书,轻者杖六十到八十下,重则便会被判处死刑。

毕竟,这些官方文书中,有很多朝廷的机密资料,稍微泄露,便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在传递紧急情报时,为了保证文书能够安全、及时送达,送信方也会派出多路人马传递文书。

总结

古代交通条件落后,信息传递极为不便,古人为了保证将信息及时、安全地送达到对方手中,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的代价。

正因为当时信息传递不易,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而言,那一封封家人寄来的信件里,承载着写信人浓浓的思念之情,是堪比“万金”的珍贵之物。

,
本文标题:古人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古人如何传递信息) - 长篇鬼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guigushi.cc/changpianguigushi/59670.html

相关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