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的个人资料(同为大家闺秀的宋家三姐妹和合肥四姐妹,哪一个更有名) - 长篇鬼故事 - 鬼故事网(guigushi.cc)

长篇鬼故事 - 张允和的个人资料(同为大家闺秀的宋家三姐妹和合肥四姐妹,哪一个更有名)

2023-10-15 18:59:53 阅读 :

  • 同为大家闺秀的宋家三姐妹和合肥四姐妹,哪一个更有名
  • 医生断言张允和活不过50岁,最终活到了93岁,她的秘诀是什么
  • 叶圣陶为何说,谁娶了苏州九如巷的四姐妹都会幸福一辈子
  • 张允和生平简介 张允和有哪些作品
  • 结婚70年叫什么婚比如50年金婚,60年钻石婚

同为大家闺秀的宋家三姐妹和合肥四姐妹,哪一个更有名

说起宋氏三姐妹,只能算是富二代,她们的父亲宋耀如家境贫寒,本姓韩,9岁到东南亚当学徒,12岁时漂洋出海过继给舅父家,改姓的宋,仍旧是当学徒。宋耀如在美国十年的经历很简单,就是入教,加入神学院系统学习教义,回国(上海)后的工作也是传教,后来在印刷宗教小册子方面发了大财,发财后办教会学校,印书馆,再后来认识了孙中山,家财散尽。

通过宋耀如的履历可以看出宋氏三姐妹的教育背景,离不开教会的渊源,宋氏三姐妹也都是很小就被宋耀如送到美国留学,打在她们身上的烙印有三个:商人、教会、海归

“合肥四姐妹”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她们的父亲是张武龄,他的祖父是张树声,李鸿章的左膀右臂,自幼酷爱读书,后来做到两广总督,就“维新变法”方面的主张,实际上是走到了李鸿章的前面。张家也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家一样,是合肥五家望族的其中之一。再往上数,张树声的父亲张荫谷也是一名秀才,他的先祖也都是书香门第。

到了张武龄这一代,张家在合肥仍有万亩良田,望族地位并未改变,张武龄这辈子没别的爱好,仍然是读书、藏书,后来他把家搬到了苏州,以办学为主要事业。

身为教育家的张武龄爱书爱到什么地步?他只要去上海出差,必去书店,一家一家的挑选,挑选完了自有下人在身后跟着打包回家,张家四姐妹就是在这样的书香气中长大的。说一则趣事,张兆和(三三)嫁给沈从文后,她的保姆某日到沈从文家去看兆和,抽空翻阅了一遍沈从文的藏书,主要看的是巴金和茅盾的作品,沈从文问其心得,回答:“不过如此”——连一个保姆都瞧不上所谓的大文豪。

张氏四姐妹从小除了爱看书,父亲还遍请名师,提携她们在多领域发展,古文、白话文、英文、跳舞、唱歌、体育、昆曲,鼓励她们爱好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儿们可想而知,我把它概括为“中体西用”,与宋家的“西体中用”恰好相反。

在张武龄曾经创办的学校曾经教过书的叶圣陶也说:“张家这四个女儿,谁娶了其中一个,都是一辈子的幸运。”

张家四姐妹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十辈以上的书香气,宋家三姐妹的血管里,流淌着的上辈的商业和宗教气息。

这种气息吸引的人群不一样,张家四姐妹吸引的都是文化界人士,有道是张家四姐妹的几位夫婿,就是半部民国文化史,诚然如斯!

四姐妹中的老大张元和,一生酷爱昆曲,后来嫁给了昆曲名伶顾传玠。

老二张允和嫁给的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老三“三三”张兆和嫁给了中国文学大师沈从文,他差点获得1988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四张充和嫁给的是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后来跟随他去了美国。

姐妹四个选择的四个夫婿都是自由恋爱,都是原配,都与相爱的人做到了相守终生(虽然姐妹几个后来所处环境不同,时代造就的她们生活与命运存有差异)。

四姐妹寿命最短的也活了93岁,哪怕是活的更短,她们也对得起自己矢志不渝的一生,也对得起祖先遗传下来的书香气息。

这跟嫁给政治的宋家三姐妹的人生完全不同,我想,假如时光倒流,让这两家姐妹重新做出选择,她们七人仍然会忠于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教育背景的不同

医生断言张允和活不过50岁,最终活到了93岁,她的秘诀是什么

张允和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她的曾祖父是晚清的重臣,曾担任过两广的总督以及直隶总督,声名及其显赫。她一出生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从小就体弱多病,甚至曾被两位具有权威的医生,判处了活不过50岁的“死刑”。然而她却一次次打破医生的“预言”,不仅活过了50岁,甚至活得比同辈人还久。那么她活得如此久的秘诀是什么?

最重要的,当然是来自老祖母的悉心照顾与关爱,使她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刚出生的时候,她的体重还不足四斤,还未达到同龄宝宝刚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不仅如此,她更是由于在出生的时候,没有发出过任何声音,而让家人误以为所生下的是一个死婴。

在其他人都对她不抱有任何希望的时候,只有老祖母一个人还在苦苦坚持,老祖母派人对她进行了“喷烟”的方法。在用尽了各种办法仍旧不见成效后,连老祖母也想放弃的时候,她终于发出了一丝声音,尽管微弱,但还是给人以希望。或许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想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不同,并开始了自己的“斗争”之路。

她能活得久,我认为还与张允和个人的婚姻有关。她和丈夫周有光之间长达70年的相守,艳羡了许多人。几十年里,她与丈夫虽也有过磕磕绊绊,但两人感情依旧很好。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刻,面对丈夫的“缺席”,她为了不让丈夫自责,还反过来安慰他。几十年来,她和丈夫之间一直相亲相爱,有苦一起度,有福一起享,将自己的命运与丈夫连在一起。

张允和的长寿秘诀,虽然有来自家人之间无微不至的陪伴,大多还是由于她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她能够活得长久。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的这一品质,只有将生死看淡,才能发现更多的乐趣。

叶圣陶为何说,谁娶了苏州九如巷的四姐妹都会幸福一辈子

民国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姐妹天团“,一个是大家熟知的“宋氏三姐妹“,另一个是苏州著名的“张氏四姐妹“,她们姐妹四人所嫁之人都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大才子,而且都和丈夫携手走完了幸福的人生,她们的一生让人羡慕。

苏州城里的名门望族,古典文化下的气质美女,四姐妹都是人中翘楚

张家的祖籍在安徽合肥,清朝末年的合肥张家可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很多大家族都想和张家联姻。四姐妹的曾祖父张树声曾经也是个风云人物,他担任过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在剿灭太平军的战役中功勋卓著,是淮军中数一数二的大人物。

张家到了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就不再做官了,张武龄认为老祖宗做官那么多年都费力不讨好,因此专心于发展教育,在他的传统教育下,张家四姐妹都成了传统的古典美女。

二姐和同学

为了避免张家人在合肥待得太久,沾染上贵族子弟爱慕虚荣的恶习,和旧式思想的荼毒,张武龄干脆举家迁往苏州,定居这个清净的江南水乡。

张武龄一心发展教育,他对女儿们是以传统教育为主,但是也不干涉她们接受外国的新思想,所以张家四姐妹既有古典文化的素养,也有先进的现代思想,如此完美的四姐妹,自然是人人追捧的对象。

四姐妹才学过人,所嫁之人都是知名人物,幸福的过完了一生

四姐妹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她们不仅才华横溢,还收获了不同的爱情,她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充满了传奇色彩。

大姐张元和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她长相美丽且举止优雅,是学校里很多男生梦寐以求的“女神“,可是张元和根本就看不上这些人,她非常喜欢戏曲,而她后来所嫁之人,正是昆曲小生顾传玠。

昆曲小生

顾传玠长得仪表堂堂,是张家所有女婿中最帅的一个,然而他们的这段婚姻却并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因为张家有家训:不能让“戏子“进门,当张元和带着顾传玠回家拜访亲戚时,大家都不愿意给他开门。

可是张元和从不后悔,她以敢于对抗全世界的勇气,和顾传玠走到了一起。两个人婚后生活幸福,张元和陪伴顾传玠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

俊男美女

二姐张允和性格果敢,她嫁给了著名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张允和和周有光的这段爱情,最初也是不被看好的。

因为周有光家中并不富裕,他有母亲和4个姐姐,父亲早年抛弃他们离开后,母亲和姐姐把自己的爱都寄托在了周有光身上,她们辛辛苦苦的供周有光读大学,而因为她们对周有光的这份恩情,周有光有义务听从她们的任何决定。

漂亮的二姐

好在家人并没有过多干涉他的婚事,但是周有光自己却觉得自卑,他给张允和写过信,坦白了自己家境贫寒,不知道将来能否给她幸福,然而张允和毫不在意,她给周有光回了一封信:“我要和你在一起。“两个人婚后生活幸福,都是以高龄而终。

三妹张兆和嫁给了著名作家沈从文,沈从文是张兆和的追求者,起初张兆和并没有很在意他,可是沈从文穷追不舍,情书一封接一封的写,甚至还跑到张家去提亲,最后终于感动了张兆和,两个人度过了大半生的风雨。

三妹和沈从文

建国后的政治运动使沈从文濒临崩溃,生活的贫苦更让他雪上加霜,1988年沈从文带着他对妻子无限的眷恋离开了人世,张兆和知道他的不幸,也知道他的死算是解脱了自己。张兆和始终怀念着沈从文,2003年沈从文百年诞辰过去后不久,张兆和就离开了人世,享年93岁。

三妹

四妹张充和才华横溢,不仅擅长古典文学,而且精通音律,古琴、琵琶、笛子样样精通,她的诗写的也非常好,她的择偶标准很高,直到34岁,才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斯结为夫妻,两个人白头到老。

四妹

傅汉斯在耶鲁大学教古典文学,张充和教书法和昆曲,夫妻二人都非常欣赏各自的才华,傅汉斯曾经骄傲的说:“张充和代表着中华文化最美的部分。“

2015年,“张氏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102岁高龄去世,张氏四姐妹的传奇才画上了句号,她们四姐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丈夫,竭尽所能的给予他们幸福,能够娶到这样的女人,实在是一种幸运。

张允和生平简介 张允和有哪些作品

傅汉思
张充和,191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在1949年随丈夫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民国最后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家四姐妹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后右)、充和(后左)。
河网综合消息民国闺秀、“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合肥四姐妹之四妹张充和北京时间6月18日凌晨在美国驾鹤仙逝,享年102岁。
张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于上海,乃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祖父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合肥张家乃旧式显族,名声煊赫,鼎盛期堪与根基同在合肥的李鸿章家族并论。
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
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她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
张充和诗词书画和昆曲样样精通
国学修养深厚,诗词书画和昆曲样样精通
张家是个大家族,有姐妹4人,兄弟6人。父亲张武龄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听从蔡元培的建议先在上海办学,后迁往苏州创建平林中学和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张家四姐妹,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个个样貌秀丽,才华横溢,在彼时文苑称艳一时。叶圣陶曾说:“九如巷的张家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充和出生11个月就过继给二房奶奶当孙女,养祖母对其言传身教,无限爱宠。张充和自小受到极好的国学蒙养,吴昌硕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是她的塾师。后来张充和以优异的国文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也是由于幼年的启蒙为国文和史地打下了厚实根基。
养祖母辞世后,16岁的张充和回到父亲身边,和姐姐们一同生活。四姐妹都喜吟诗作赋,办起了文学社团“水社”。
1933年,张充和到北京参加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婚礼,随后留京参加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她的数学成绩是零分,国文却考了满分,因文采优异被北大破格录取。当年的北大有胡适和钱穆教思想史,冯友兰教哲学,闻一多教古代文学,刘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诗。张充和喜爱昆曲,还常常偷偷跑到清华大学听昆曲课。
由于父亲张武龄是位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也成立了幔亭曲社。在姐妹四人里,大姐张元和与四妹张充和在昆曲上用心最深。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角顾传玠。张充和也经常登台唱曲,自娱自乐。随丈夫傅汉思赴美之后,张充和一生在美国为推广昆曲不遗余力。
张充和与丈夫傅汉思
诗人卞之琳痴情追求,最终嫁给德裔汉学家傅汉思
张家四姐妹先天优越,又有婚姻之事作为美谈。大姐张元和大龄下嫁给昆曲名角顾传玠,轰动一时。二姐张允和善诗词格律,与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逸事家喻户晓,后经胡适撮合终成眷属。
才貌双全的张充和追求者甚多。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张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张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两人得以相识。卞之琳也和沈从文追求张兆和一样,给张充和写了许多书信,并手抄自己的诗作《装饰集》题献相赠。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可惜多情却被无情恼,张充和还因为朋友诸般撮合而负气出走。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长达十年之久,直到45岁才黯然结婚,而对她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
在张充和的印象里,卞之琳很不开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敛,又敏感,属于“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类型。所以她总是不敢“惹”,她从来不敢单独和他出去,连看戏都没有。卞之琳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她喜欢性格开朗单纯的人,后来选择的傅汉思就是这种类型。
1947年,张充和在沈从文家里认识了汉学家、北大西语系外籍教授傅汉思。傅汉思出身德国学术世家,精通德、法、英、意多国文字,在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到中国学习中文,研究文学历史。这段异国恋有些神秘,据说傅汉思原来叫“傅汉斯”,是陈世骧起的名字。张充和觉得不好,给他改成了“汉朝的汉,思想的思”。充和与傅汉思相识不久便结为秦晋之好,1949年,张充和随夫赴美定居,傅汉思任教于耶鲁大学,讲授中国诗词,张充和也在哈佛、耶鲁等学府执教,教授昆曲和书法。
一位受到传统文化濡染的闺秀,最终却选择了漂流异乡,让人颇感费解。抗日战争时期,张充和随沈从文夫妇避居重庆,章士钊曾赠她一首诗,将她比作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多年以后张充和回忆这首诗,有些自嘲地说:“他说对了,我是嫁了个胡人。”
张充和多才多艺,但她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
淡泊名利,自嘲“这辈子就是玩”
张充和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出于敬重,大家都唤张充和为“张先生”。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最常冠于她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她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诗词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对张充和的才学,梁实秋说她“多才多艺”;沈尹默说她的书法是“明人学晋人字”;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说:“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中国书协原主席欧阳中石认为:“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书、画、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
然而,熟悉张充和先生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态好极,一切看淡。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就是玩。”不论是诗词书画还是昆曲,她说只要高兴就行,潇潇洒洒过一生,完了就完了,并不要什么传世。
她很早就开始写作,随写随丢,一生中从未主动出版过任何著作。倒是那位暗恋她的诗人卞之琳一片痴心,私下将她发在报刊上的作品收集起来,拿去香港付印。在耶鲁大学任教时,一名洋学生自费给她印了本诗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鱼》,装帧也很美,收入的诗只不过寥寥十几首。她百岁时,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张充和作品系列,分别是《天涯晚笛》、《曲人鸿爪》和《古色今香》,收录的其实都是些张充和无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张充和本是无意于以著作传世的,做什么都是随兴而至,她曾经说过:“我写字、画画、唱昆曲、作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旅美作家、耶鲁大学教授苏炜回忆他和洋学生向张充和学书法时,张充和经常用清水在纸上写字教他们。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张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张充和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2003年,张充和的三姐张兆和去世,接着二姐张允和去世,丈夫傅汉思随后去世,最后大姐张元和去世,张充和身边一下走了四个人。如今,随着张充和的逝世,“张氏四姐妹”也成为绝响。
各界评说:
她的经世阅历就是一部生动的民国文学史和生活史
旅美作家、耶鲁大学教授苏炜记录下张充和在晚年的口述故事,成为《天涯晚笛》一书,在得知张充和过世的消息后,他表示“吃惊而沉痛”,他说:“她的经世阅历就是一部生动的民国文学史和生活史,她的学识才华就是一代民国知识分子的写照和缩影。张充和先生的离世,让人在悲痛之外还有种深长的文化惆怅感。稍感安慰的是,得知她是在平静的安睡中离开的”。
苏炜向记者回忆:“张充和先生的丈夫任教于耶鲁的东亚系,张充和就一直以状态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两人在系里一直享有很高的评价,退休后张充和先生与丈夫依然为系里做一些工作,耶鲁的东亚博物馆也一直是他们夫妻的心血所在。张充和先生教授的书法在耶鲁受到许多外国学生的喜欢,昆曲能理解的就较少。”
苏炜说:“张充和老人是在睡眠中离世的,可以说是寿终正寝,走得很安详,没什么痛苦。”他透露,近两年来,张充和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意识也不太清醒了,不太认得人了。“我和好友孙康宜老师通了个电话,很幸运能在老人意识比较清醒那几年,把她的书出版,记录下老人的一些往事。”
张充和的生前好友、耶鲁大学教授孙康宜向记者回忆说,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81年1月初,那时小说家沈从文及夫人张兆和正好自北京来访,张充和与傅汉思始终相陪。一日,孙康宜和普大的蒲安迪教授在饭桌上向张充和提出演唱《金瓶梅》曲子,发现她并没有反对。几个月之后,张充和就在纽约明轩演唱了《金瓶梅》曲子,包括《双令江儿水》、《朝元令》等。2008年10月间,张充和被查出患有癌症。医生发下通知当天,孙康宜正好去拜访了张充和。“她对死生之事看得很淡薄,同时也很勇敢。她一方面告诉我那个坏消息,一方面安慰我:‘一个人要离开这个世界,总要有个什么病。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

结婚70年叫什么婚比如50年金婚,60年钻石婚

中国和法国结婚七十周年称之为白金婚。

结婚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幕,许多民族为了避免忘却这一幕,往往要举行结婚纪念活动 。美国人对结婚纪念日非常重视。每逢重要结婚纪念日,总要举行结婚周年纪念会,并逐渐形成了按每次结婚纪念活动赠送传统规定的礼物的习俗,进而又演化成为各种礼物名称来命名每个婚龄的习惯 。

英国女王“白金婚”

2017年11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迎来结婚70周年纪念日。女王夫妇当天不举行公众庆祝活动,而是在温莎城堡举办王室私人晚宴,邀请亲人共同庆祝他们的“白金婚”。根据安排,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将在当天下午鸣钟3个多小时以庆祝这一盛事。1947年11月20日,21岁的伊丽莎白公主和26岁的远房表兄菲利普正是在这座教堂举办了盛大婚礼,当时全球超过2亿人通过新闻广播收听了婚礼实况。

为纪念女王“白金婚”,英国皇家邮政将于纪念日当天发行一套6枚邮票,民众可通过这套邮票重温女王订婚、婚礼和蜜月行的照片;白金汉宫也在纪念日前夕发布了一张女王夫妇在温莎城堡的最新合影。

扩展资料:

人们庆祝得最多的和最隆重的就是“银婚(25年)”和“金婚(50年)”,一般都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宴会和周年纪念会。至于能庆祝“钻石婚(60年或80年)”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结婚50周年以上送的礼物:

1、50周年一一金婚(可送结婚 50 周年金制纪念品,如金币、镀金物品、纯金项链、纯金耳坠、纯金戒指等装饰品。尤其是纯金戒指是首选礼物,因为这是最受尊敬的周年纪念日;而结婚时带戒指的手指已经变形。金戒指上的金子也磨去许多,夫妇将互相交换新的金戒指)。

2、55周年一一翠玉婚(可送翠玉之类的珠宝)。

3、60周年一一钻石婚(可送结婚 60 周年钻石纪念品)。

4、65周年——钻石金婚(可送珠宝类礼物)。

5、70周年——白金婚(可送珠宝类礼物)。

6、75周年——钻石翠玉蓝宝石婚(可送纯金制品镶嵌钻石、翠玉、蓝宝石片或蓝宝石珠)。

本文标题:张允和的个人资料(同为大家闺秀的宋家三姐妹和合肥四姐妹,哪一个更有名) - 长篇鬼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guigushi.cc/changpianguigushi/58358.html

相关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