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荒 动不动就喊“气荒”,你知道什么是“气荒”吗? - 长篇鬼故事 - 鬼故事网(guigushi.cc)

长篇鬼故事 - 气荒 动不动就喊“气荒”,你知道什么是“气荒”吗?

2023-01-07 12:31:19 阅读 :

随着供暖季节的临近,“燃气短缺”一词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中。虽然各种保障供应的措施如火如荼,但无论是供气企业还是用户都不禁感到有些“心慌”。

但实际上,什么是“气荒”,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纵观全球,北半球1月至冬季天然气供应紧张是一个长期而正常的现象。即使在天然气资源丰富、储气设施发达的美国和俄罗斯,也可能出现短期和局部供应短缺。但简单地将小面积的供需等同于供需紧张、短期涨价,或者几辆油罐车的供应量就能满足需求,是不公平的,其负面影响或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一方面为国际资源供应商伺机忍痛出售提价提供机会,为国内无良商人暴利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可能会误导决策,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最终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再者,“气荒”的夸大宣传也抹杀了天然气消费增长带来的能源结构升级的巨大贡献,以及每年替代数亿吨煤炭带来的大气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使社会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前景产生负面关注。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官方层面的天然气供应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统一、准确地界定“气荒”的概念,引导相关各方向社会正确发布供需信号,以促进天然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回顾历年来的媒体报道和相关文献资料,从2005年西气东输一线投产,天然气供需进入快车道以来,冬季出现气荒似乎是正常的。但与国际“气荒”现象相比,笔者认为,严格来说,2017年不能称为“气荒年”。

纵观全球,由于气候、技术、事故、地缘政治等原因,北半球的天然气消费国甚至生产国往往会出现地方、地区乃至全国的天然气失衡,而欧盟、北美等天然气市场化国家的天然气供需失衡才是“真正的气荒”。

例如,2017年12月12日,奥地利鲍姆加滕的一个大型天然气站发生爆炸。英国的NBP煤气价格上涨了150%,爆炸造成的供应短缺也蔓延到了中欧和南欧。意大利工业部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比如,2018年1月,美国东部经历了严寒天气,纽约降雪30厘米深,康涅狄格州夜间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极端天气推高了电力和供暖需求,纽约和新英格兰的天然气价格飙升。据统计,纽约天然气现货价格高达1.75亿美元/百万英制热力单位,飙升了60倍,而美国基准亨利枢纽输送的天然气平均现货价格仅为293万美元/百万英制热力单位。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债务问题也导致了欧洲天然气供应的多次中断。特别是2009年,俄罗斯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影响了欧盟许多国家的天然气供应,造成供暖用气短缺和供电困难,对生产和人民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粗略统计,近10年来,欧盟和北美天然气大规模供应因各种原因紧张,超过20次。欧盟和北美大部分天然气供应短缺被称为“危机”或“真气短缺”的原因是:第一,上述国家的天然气价格已经市场化,供应紧张导致的价格上涨反映了实际的天然气短缺;二是上述国家和地区天然气消费多年来相对稳定,市场预期应该比较准确,供应紧张刚性大;第三,欧盟国家普遍建立了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标准,对不平衡的惩罚很严厉,供应紧张才是真正的缺气。

相比之下,在中国,已经发生的所谓“气荒”是一种制度性原因,应该称之为“局部供不应求或失衡”。2017年冬天是中国所谓“气荒”最严重的一年。尽管受到中亚短期天然气供应减少的影响,但中国很可能不会出现“天然气短缺”,而是“过剩”。

中国所谓的“气荒”其实是由“煤改气”过程中的价格管制和缺乏协调造成的,这种“气荒”的意义其实是积极的。问题是,多年来,住宅和非住宅燃气价格“双轨制”的存在,使得供气企业更愿意在冬季增加价格更高的非住宅燃气供应,而不是政府严格控制价格的住宅或公共燃气供应,导致一些地区民生燃气短缺。此外,我国缺乏冬夏季的峰谷气价和峰峰气价,价格形式单一,不能真实反映不同用户的用气特点和用气需求,也不能调节天然气需求的峰谷差。

而且这种“气荒”也是小范围的。比如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答应用户以优惠条件进行“点供”,在燃气紧缺的情况下不得不高价购买燃气,从而在小范围内推高价格。作者估计,涉及金额不会超过50亿立方米,仅占2017年总消费量的2%。

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随着天然气供应弹性增大,未来大规模缺气的概率极小。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天然气市场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局部时段市场出现供需失衡是正常的。然而,界定真假气荒的关键在于天然气行业是否“市场化”。

作者认为,到2035年左右,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峰值,天然气市场化体系已经完善,那么天然气的“供不应求”就可以认为是真正的气荒。在此之前,中国应重点推进借鉴欧盟做法的工作,尽快建立科学的天然气“供应安全标准”体系,并以法律形式颁布实施。同时要建立管网等“基础设施标准”。

欧盟供应安全标准体系的核心是针对三类“受保护用户”:一类是家庭用户,另一类是接入配网或长输管网的中小企业和公共服务用户,上述两类用户的天然气消耗量不超过终端总消耗量的20%;三是没有替代燃料向国内用户供热的企业。

根据欧盟相关指令,主管部门要求配送企业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保证“受保护用户”的供应:一是每20年一次7天的极低温;二是对20年一次至少30天的需求特别高;在一般冬季条件下,最大的单一天然气基础设施将中断至少30天。也就是说,只要储气能力满足上述要求,配气企业供应安全,有权先获得储气能力。其他发电和工业用户获得剩余的储气能力,自行储存“替代燃料”,一般不属于供应安全的范畴。

欧盟对危机级别和应急预案的管理分为预警、警报和应急三个级别,其中应急是指需求异常高、供应严重中断、市场措施无法再应对。必须采取行政措施,保证“受保护用户”的供应,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荒”。与这个标准相比,中国多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严重的情况,只有一个管理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缓解天然气供需紧张的局面,迫切需要推动的任务是推动LNG接收站的增容扩建和管网互联。但是,加强储气设施建设,特别是地下储气库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管网互联建设虽然可以迅速扩大供应弹性,但要注重成本效益,实行N-1规则。此外,我国上下游天然气企业应完善契约供需机制。上游企业要坚持“按量供应,民生优先,该保时保”的原则。不是所有用户都要完全保证用气量,但下游用户要“合理预测需求,保证重点用户”。只有这样,中国天然气市场才能进入快速崛起时期,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标题:气荒 动不动就喊“气荒”,你知道什么是“气荒”吗? - 长篇鬼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guigushi.cc/changpianguigushi/12163.html

相关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